2025年4月15日—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今年活动主题是“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”。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,倡导大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,控制癌症风险因素;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,促进早诊早治;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,并定期复查。
在此,独言口腔医师从专业角度,给大家谈谈口腔癌防治相关知识。
一、口腔癌的危险因素及关联疾病
1.明确致癌因素
烟草与酒精:吸烟者口腔癌风险增加3~7倍,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损伤DNA,与40%口腔癌相关。
槟榔:含槟榔碱和石灰,直接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(OSF),其癌变率高达7.6%,我国湖南、海南等高发。
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:尤其HPV16/18型,与口咽癌密切相关,占欧美年轻患者60%以上。
2.口腔疾病与癌前病变
白斑/红斑:白斑癌变率3%~5%,红斑癌变率高达23%。
慢性炎症:长期未治疗的牙周炎、根尖周炎等,炎症因子(如TNF-α)促进癌变。
口腔溃疡:超过2周未愈的溃疡需警惕,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。
二、早期症状警示信号
若出现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,需立即就医:
1.口腔溃疡不愈:边缘硬结、基底浸润。
2.黏膜异常:白色/红色斑块、菜花样肿物。
3.功能障碍:吞咽困难、舌活动受限、牙齿松动。
4.伴随症状:颈部淋巴结肿大、口腔异味无法消除。
三、预防策略:三级防线构建
1.一级预防(病因阻断)
戒除不良习惯:戒烟限酒、禁槟榔,可降低50%以上风险。
口腔卫生管理:每日刷牙2次+牙线清洁,减少菌斑刺激,及时治疗龋齿与牙周疾病,处理残根、锐利牙尖及不良修复体,每年定期洁牙。
饮食调整:多摄入维生素C(柑橘类)、硒(坚果)及膳食纤维,避免过烫/硬食物。
2.二级预防(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)
早发现是指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口腔情况,注意观察是否有任何异常的颜色、质地、形态或功能的改变,如有发现要及时就医以消除或减少口腔癌前病变,并定期复查和随访。
自我检查:每月观察口腔黏膜颜色变化、触摸异常肿块。
专业筛查:高风险人群(吸烟/饮酒/槟榔者)每年至少1次口腔癌筛查,推荐使用荧光染色或近红外成像技术提高检出率。
3.三级预防(规范治疗)
及时进行癌前病变干预。白斑可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,黏膜下纤维化需手术松解。已癌变的口腔癌,手术联合放疗/化疗,早期舌癌术后放疗可提升5年生存率28%。通过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,可控制癌症的进展和转移,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。
口腔癌是全身恶性肿瘤中可防可控的典型代表,其发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,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让我们共同行动,以科学预防为主,提高口腔健康素养,口腔健康,全身健康!